马岛海战的那艘)为核心,每艘上都装备了8架“海鹞”战机。

那要是巴铁也拥有了航母,这个优势不就被大大的缩减了么?

不过很快,他们就放心了——这明明就是一条货船么,虽然甲板经过了改装和加固,能勉强以垂直起降的方式运作“海鹞”,但对比正规航母的倾角滑跃起飞甲板,战机的起飞允许重量差太多了,载弹量和载油量都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出动效率也是一塌糊涂,从这条船上起飞的“海鹞”,充其量也就只能当个“桅杆保卫者”,勉强自保而已,就别奢谈什么进攻了——飞不了那么远。

看起来,这条船像是华夏专门为了运送这12架“海鹞”而定制的运输船。

而且他们还打听清楚了,这条船和船上的飞机其实际拥有者都是个华夏商人,看来,这是华夏通过这种方式正在试图获得航母,并且在为其第一代舰载机做飞行员的储备。

嗯,恐怕是华夏受到了什么压力,暂时不方便把这些战机拿回国内,所以,先放在巴铁这里暂存几天,这个解释看上去最合理了。

这就没什么大关系了,华夏虽然是印地的假想敌之一,但两国之间的“切磋”主要还是在喜马拉雅山脉沿线,至于海上的交锋,那一个在印度洋,一个在西太平洋,隔着小一万公里,至少在很长时间内,两者之间都不会有什么交集。

所以印地人后来的政策就是,对“郑成功号”的行动保持监视即可。

之后“郑成功号”上的一些变化也逐渐证实了印地人的猜想:就在去年,有一些华夏面孔的飞行员登上了这条船,并开始在巴铁飞行员的指导下,驾驶“海鹞”战机进行训练,还时不时地出海演练“海上垂直起降”等科目,这样看来,华夏的航母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而他们的方案也和印地自己的一样——小型航母配海鹞战机。

这几乎是国力不足但又想拥有航母国家的标配。

印地人还听说,傣国也有航母计划呢,也是按这个思路来的。

不过这次“郑成功”号出港的情形好像有点不一样。

以往,这条船最多在外面逛上个把星期肯定就回头了,活动区域也就在卡拉奇港附近的临近海域,可这次呢?

出港之后,“郑成功号”居然头也不回地向东而去。

这是要打算横穿印度洋啊!它要去哪里?

难道是,华夏已经准备正式接收这条船上运载的12架“海鹞”了吗?

可他们的航母又在哪里?从来也没听说过有这方面的消息啊?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