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华都不知道该如何来吐。

还有一个更搞笑的毛病——“歼教7”原型机的原型机“米格21”是50年代设计的,当时的设计手段还很原始,米高扬设计局为了追求飞机的高速性能而牺牲了座舱视野:前方视野被风挡隔框和机头阻挡、后方视野则全部被背鳍阻挡,这也是西方世界认为的这型战机最致命的弱点。这种先天不足的机体结构被“歼教七”不但继承而且发扬光大,串列的前后两个座位高度差很小,导致后座的教练员几乎啥都看不见,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空军航校不得不自行摸索出了一套还算行之有效的“土办法”来解决问题——给后座的教练员配发一个可伸缩的潜望镜来观察前方,免得新手学员在架机,特别是进行起降训练的时候出问题。

这可真不是作者瞎编啊,这是千真万确的史实。

恐怕这型“歼教七”最大的优点,就是其飞行仪表和基本操纵动作与“歼七”和“歼八”系出同门,学员将来改装这两型战机的时候,适应起来比较容易,而且这型战机也是华夏到目前为止,现役唯一一款能进行超音速飞行的教练机,可以让学员充分体会到驾驶超音速战机的感觉,这可与在亚音速飞行的感觉大不一样。

由于米国的F22战机此时尚未研制成功,所以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所有的现役战机,要进入超音速飞行状态,都必须开加力,换句话说,是否装备了具有加力能力的发动机,是一型飞机能否进行超音速飞行的必要条件。那么谭振华要在AI22发动机上进行发展,为其加上加力燃烧室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他必然是在规划一型新的超音速飞机,考虑到AI22即便在加力后,推力也就只有4.5吨级别,那么,哪怕装备两台这型发动机,也只能推动一架轻型飞机,再联想到他投资的已经投入批产的“超级7”也就是“枭龙”战机,此时重新投入一款使用双发小推的新战机毫无必要,所以,谭振华的目标有且只有一种可能——他在规划一型全新的,能进行超音速飞行的高级教练机,也只有这种飞机,才需要AI22的加力型号!

熟悉谭振华的人,哪怕仅凭借直觉就能猜到他为什么会规划这样一型新飞机——毫无疑问,这型飞机,必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