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1577章 反派的死因(2/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利并不是侥幸。

首先,“蓝军”方面展现出了目前华夏尚不具备的长距离武装力量投送能力,由25架“安124”组建的战略运输机队,能够做到一次性将一个加强合成营的武装力量投送到5000公里范围内有机场保障设施的地点,4个波次就能够投送一个具备完整空地协同作战力量的合成旅,这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机动性和发起战役的突然性和主动性,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在全球,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只有一个米国一个罗刹,其中的罗刹还是个半残废,装备倒是还能满足,能不能正常用那就谁也说不好了,而现阶段的华夏则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嗯?慢着,谭小子忽然展现出这种能力,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也许,可能,大概……

其次,“蓝军”特别重视制电磁权和制信息权,纵观其作战部署以及战役的进程,其在战役开始阶段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获得“红军”方面的电磁情报,并在实际接触开始之初,首先发动了不对称“信息战争”并很快以其掌握的空中及电子优势掌握了这个战场,对“红军”的电子设备进行了有效干扰,导致“红军”方面完全丢掉了信息主动权,防空能力等同虚设,就连基本的实时通讯能力都丧失了,指挥效率回归到了二战前水平,导致的结果就是,空有强大的装甲力量,却无法形成有效的配合,最后成了“蓝军”的靶子。

再次,“蓝军”的绝大部分装备质量虽然略领先于“红军”但并未达到夸张的地步,在装甲装备数量上更是居于下风,但“蓝军”更追求装备之间的配合和互补性,战役的后半段尤其体现了这一点,在实打实的地面对垒中,“蓝军”的装备和战术充分发挥了各兵种、各装备之间默契的配合,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打击体系。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即便是剔除电子干扰这个因素,“蓝军”依然能有效地防御住“红军”方面装甲集群的冲击——这就更能说明问题了,“蓝军”的装备无非来源于华夏的出口型和从“独联体”各国搞来的那些前苏俄制式装备,这些东西在单项性能上未见得能领先多少,但经过“蓝军”部队的体系化整合后,发挥出了1+1﹥2的战力效果,这提醒了华夏军方,建立体系化作战思想的重要性!

而且还有一样,谭振华已经交代了,那两套“电子战吊舱”其实就是4014所与“香江防务公司”按照他提出的技术指标联合研制的样品,换句话说,华夏自身就拥有制造这套系统的能力,他甚至还说了,连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他也有!

只是看来又要难免被这家伙赚上一票了。

最后,“蓝军”在整个战役中战术执行的坚决程度、对各种非对称战术的应用特别是心理战的应用也可圈可点,不客气地说,“红军”从头到尾都是被“蓝军”牵着鼻子在走,这一方面是因为“蓝军”的战士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油子”,这些手段玩的得心应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红军”方面对这种对抗程度的演习,明显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还是那句话,演习,是为了实战做准备的,在演习中输得再惨也不可怕,只要能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成功!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