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铱星”业务的目的,摩托罗拉实行了全球招募股东的计划,也正因此,谭振华得以成为了公司股东之一,摩托罗拉寄希望于拉他入伙之后,不但能得到一亿美元的投资,还能借机打开华夏大陆市场,就连薇薇安都在其中掺和了一把,“双曲线”与华尔街其他几支基金组成了联合投资团队,联合拥有董事会中一票的投票权,只不过后来这个权利被谭振华左右忽悠得交给了郭钊德代行。

谭振华只是投资了“铱星”项目的众多投资人之一,由于摩托罗拉不遗余力地推销,最后买了一亿美元一张的门票而得以成为“铱星”公司股东的投资人,足足有28位之多!

这28位董事原先从事的行业各种各样,有阿根蒂娜的地主,也有中东的油霸,有巴茜的矿业大亨,也有非洲的军阀独裁者……他们的肤色深浅不一、抄着各式各样的语言,以至于开一场董事会需要进行至少5种语言的同声翻译,那带着耳机参会的模样,就好像在召开一场小型的联合国会议……

这样的董事会,其决策的效率可想而知。

不过董事会虽然决策效率低下,但在某一个方面却是很容易就能达成共识的——各位出资的股东都认为,不同意再为这个项目追加投资!

想想也知道,28位来自全球各国的股东,都是被摩托罗拉忽悠上的“铱星”这条贼船,可等上了船出了海大家伙才发现,原来之前被吹得天花乱坠的项目前景全是虚幻的海市蜃楼,这条船的毛病实在太多了,是一条随时都可能沉没的破船,在这种时候,能不要求退票下船就已经不错了,你还指望他加钱升舱?

其实想退票的股东还真不少,要不是心里还有一个产品最后弄出来大卖的渺茫希望支撑着,这船恐怕早就散架了。

身为项目的发起人以及第一大股东的摩托罗拉对最后的结果当然寄予了最大的希望,同时也做出了异乎寻常的努力,这种努力不仅仅体现在为了克服层出不穷的技术问题而付诸的艰苦科研攻关,更体现在为了保证“铱星”公司能够继续运营下去不至于中途夭折而对其进行的财务支持。

这些支持包括向“铱星”公司借款、为“铱星”公司向第三方借款提供额外担保等等。

终于,在摩托罗拉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之后,1996年年中,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升空,项目终于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到1998年11月1日,全部66颗卫星发射并部署完毕,系统联调到位,可以投入商用了。

在这里得顺便提一句,根据谭振华当初与摩托罗拉的协议,这66颗通讯卫星中,有20颗都是由华夏航天科技公司发射升空的,华夏也凭着承接到这笔订单,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商业航天发射业务供应商。

如释重负的摩托罗拉终于松了一口气,接着高调宣布系统向全球用户开放,并趁着热度将“铱星”公司运作上市,希望就此打一个翻身仗。

然而,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