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君王皆多疑,崇祯也不例外,他更像是一个悲剧人物,大臣们报喜不报忧忽悠来忽悠去,忽悠到最后把江山都给忽悠没了,当皇位被儿子篡夺,静下心来了解在位十七年的为政得失之后,早已是恨绝了满朝的文武大臣。

崇祯心底并不如何痛恨篡位的朱慈炯,相反还有些庆幸,试想若非朱慈炯南下祭奠孝陵,他们父子四人皆陷在北京,那么大明江山无正统皇族继位,皇位之争必然上演,这要是换做天下承平之时倒也无所谓,迎立藩王继位大明也不是没有过,可值此天下大乱朝廷中枢几乎被摧毁殆尽之时,议立新君多半会演变为党派之争,对已是千疮百孔的大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心里面庆幸归庆幸,皇位被篡夺乃是事实,所以本就多疑的崇祯并不介意用最大的恶意去揣度朱慈炯南下前后的真正用心,首当其冲的自然便是太祖托梦。

但是现在朱慈炯一口否认并且直言他疑心太重,这让崇祯又开始怀疑起自己先前的推断是否正确。

“如此说来太祖皇帝给你托梦是真?”崇祯将信将疑的问了一句。

依旧跪在地上的洪承畴不禁无语,自他来了这竹林大宅以后崇祯就不止一次的和他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当然不敢光明正大的去质疑如今英明神武的圣武皇帝,但也不止一次隐晦的提出此乃无稽之谈。

崇祯最终还是信了,并且在没有任何佐证的情况下为朱慈炯按上一个早就图谋不轨的名头,没想到朱慈炯利用崇祯多疑善变的性格,几句轻描淡写的话就能让崇祯再次对自己得出的结论产生怀疑,这等本事让洪承畴这个一辈子在权谋里面打滚的人都不禁感到深深折服。

朱慈炯诚恳得说道:“其实儿臣昏迷醒来之后也有些不太相信,所以没能在第一时间禀告父皇,然而最后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也不可信其无得态度去向父皇禀告了此事,父皇一直在等待太祖皇帝给出的三个预言是真是假,儿臣又何尝不是,只不过儿臣在等待的这段时间内好好研读了一下历朝历代亡国之因,并苦思解决之道,京城大疫太祖预言成真,儿臣才确信大明国怍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以才会在南下途中收拢流民编练新军,以备不时之患。”

“如此说来倒是朕错怪与你了。”崇祯叹了口气,想想也是,一个十四岁的孩童就算有心机又能厉害到哪里去,再说了组建一支能够潜伏在张献忠和皇太后身边,并且能得到绝对信任的杀手密谍谈何容易,苗宣那个时候可不是如今掌管内廷的天字第一号大太监。

一个亲王身边的大伴,在亲王未曾就藩之前能有什么权势,没有权势何来银子,没有银子又能办成什么事?如此一想,崇祯顿时觉得自己先前确实是多疑冤枉了朱慈炯。

不过也是因为今时不同往日,若崇祯还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即便朱慈炯这番辩解,他也未必会马上消除疑虑,但现在他已是闲居的太上皇,朱慈炯却是手握重兵的一代英主,朱慈炯又有什么必要继续欺瞒于他……

崇祯放下心结道:“你方才说在等待太祖预言的时候便苦思解决之道,给父皇说说看,你都想到了些什么?”

朱慈炯舒出一口气,看来最难度过的一关已经过了,心情立时轻松了些许道:“儿臣遍览之古籍并非正统史书,因为儿臣以为正统史书诸如《资治通鉴》一类的史书皆由儒家文臣所绘,书中对于王朝得失大多避重就轻,尤其是对儒家臣子党争之祸大多一笔带过。”

“故儿臣让苗宣寻找民间野史,勤加阅览之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历代王朝倾覆之前多有农民起义祸乱天下,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瓦岗、唐之黄巢、宋之方腊莫不如是,尽管这些农民起义都未曾推翻道统,但对于王朝无疑产生了致命性的打击,也使得一个王朝从此脱离-->>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