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皇太子 第391章 科举货币产业(13)(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古有大贤隐于野……故而刑之论,当宽柔相济,方为法度之本也。”

“此文甚佳。"朱慈炯将手中的答卷放在一旁笑道:"真是行文如水字字珠玑,通篇文章句句围绕论题着墨无有半句废言,论点虽颇为大胆,但眼光独到且极为长远,当是大才!可为本科榜首。”

史可法瞄了一眼被天子丢在桌上的答卷,不由稍稍一愣,这篇文章三位主考曾经有过争议。

钱谦益认为此文文采虽为上上之选,但立论太过惊世骇俗,认为立法当就势而论,严刑峻法以镇腐臣,宽厚之法以待万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官员要是腐化堕落,必将使一方数万黎民深受其苦,而百姓犯事则只会祸害少数人,因此官员和民众若犯同样之罪,官员当重惩百姓则应薄惩,甚至可以在制定《税法》《商法》等等法令之后再制定《官法》《民法》加以细化,再将《大明律》拾遗补缺引领总纲,简直是岂有此理也可笑之至!

法度是由谁定的?名义上是君王,但真正制定法令条款的却是文臣,现在官员不但要制造出一部法令来套在自己的头上,还要与百姓分而待之?

官员抢了民女就要斩首示众,百姓抢了民女就坐监?实在是荒唐,那些个阅卷的考官也不知道是干什么吃的,这样的答卷就应该直接黜落,让这个不知所谓的考生三年后想清楚了再来,可现在却被选为百人之一,板上钉钉的将一个进士出身揽入囊中。

钱谦益的意思也很简单,就将此人落为第一百名,进士出身又能如何,朝堂上的官员不认可,这辈子能做到一府正堂也就顶了天了。

然而另一位主考陈子壮意见正好相反,尽管他也不认可此子文中论刑的方式要分而待之,但身为阁臣,他比钱谦益更了解当今天子,天子虽未明法要官民区分,但今上对贪腐之臣何等狠辣,对升斗小民又是何等宽容,这次殿试的前一百名考卷可是要登在大明时政报上受天下万民评论的,天子若是看到此人被落为一百名之末,岂不是要误会他们几位主考存有私心?

因此陈子壮认为理应将此文呈送御览,若是天子不以为然,则将此人的名次落到五十名以后,这一意见得到陈邦彥的赞同,钱谦益虽心中不快,却也无可奈何。

现在朱慈炯直接将这位考生钦定为状元,钱谦益顿时冒了一脑门子冷汗,心里更是暗道侥幸,此子若是真被他落到最后,一旦天子看到这篇文章,他作为会试主考必定难辞其咎啊。

“启禀陛下。”史可法躬身说道:“这位考生乃是浙江鄞县举子张煌言,半年前吏部安排其为河南登封知县,风评极佳,不但将登封治理的路不拾遗,还肃清了吴县为祸经年的小股匪患,文武兼备实乃不可多得的人才。”

张煌言?朱慈炯愕然,作为历史上南明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朱慈炯对其底细自是知道的一清二楚,此人乃是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坚持抗清二十余年,满清都追谥其为‘忠烈’,让其神位入祠,若非他南下,张煌言这个时候已然展露头角,与钱肃乐等人起兵抗清了。

当初朱慈炯南下的时候便有意寻出此人来辅佐于他,只是到了南京之后,千头万绪琐事繁杂,时间一长也就忘了,万万没想到张煌言参加了今年的会试,还一纸答卷送到了他的眼前被自己定成了状元,当真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啊。

朕之圣武朝官员缺额颇多,此人既然文武双全,又有治理一县的政绩,朕当不吝简拔……

在场数位大臣心里不由咯噔一下,倒是史可法、高弘图面不改色,似乎早已习惯,军中就不说了,那个江阴小吏不是骤然间便被提为公安部副部长了吗?现在要重用本朝第一位状元郎,委实算不得什么大事。

朱慈炯稍加思索道:“就让这张煌言先为翰林院-->>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