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皇太子 第409章 矿改前奏(上)(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历史上动用人力最庞大的几大工程,八十万人修建的始皇陵,百万劳工挖出的大运河还有死伤无数修建出来的长城,这三大工程动用的就是徭役劳工,损伤的则是一个皇朝的国力,外加百姓积累下来的无穷怨气。

秦、隋两世而终,谁都知道是因为国力透支太甚,百姓怨气爆发形成席卷天下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虽然最终失败,可无疑就是压倒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才给了项羽、刘邦以及李渊有机可乘最终取而代之。

大明经过崇祯十几年的大乱,早已是千疮百孔、民生疲敝,这个时候开展三大工程在高弘图的眼里是相当不明智的,在他看来,如今的大明最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个十几二十年,等到人口增长,大明恢复了元气的时候再动工才最符合如今大明的现状。

但是很显然他低估了今上的决心更是小看了朱慈炯的魄力,最关键的是他没想到今上捞银子的花样那么多、那么狠还那么的让人无话可说甚至心甘情愿……

崇祯朝穷啊,穷的一国之君在宫里还穿打补丁的衣服,穷的连一国之母都要亲自纺纱织衣,更是穷的连一百万开拨银子都拿不出来,最后生生被李自成两天破城,一代君后身殉社稷……

圣武朝富啊,富的流油,富到圣武大帝废除徭役废除所有苛捐杂税的时候连眉头都不带眨一下的,富到每年国库的稳定收入就达到六七千万两,富到皇帝的小金库已成金山银海,每日里运往江心洲的银车似乎从未断过……

已经立项的三大工程,在高弘图看来,任何一桩比起历史上三大工程其难度都不会弱太多,甚至以今上构思的黄河治理计划,想比难度还要更大,这任何一件换在太平盛世都能将一个王朝的国力消耗到极致,换做崇祯朝……那就是天塌地陷,磨灭的将是大明的最后一口生机……

但是高弘图不赞同却无法反驳,没办法,圣武朝太有钱了啊,国力消耗可以用银子去弥补,百姓不要说没怨气,就算有丁点怨气也大可用银子生生砸没了……

但是这要花多少银子?高弘图只要一想起自己曾经算过的一笔账,就浑身发颤,心肝都疼!

两百万劳工的劳务费,就算一个人每月只需一两五,一年都要三千六百万!劳工的伙食,按照今上一天三顿要吃好的标准,一个人每天消耗的主粮就需五千石,一个月十五万石,一年两百万石!这还不算菜的费用……

还有工伤、工亡产生的抚恤安置费用……

然后就是建设所需要的辅材,这些没有实际动工根本无法计算,总之有一点高弘图可以肯定,光是这三大工程如果正式开工,就凭税务部每年的税收绝对难以支撑,至于天子的小金库,那所谓的什么大明的储备金,所需用途更多,尽管每一项开支都无法与三大工程比较,但架不住花样多啊,耗费起来同样触目惊心……

所以高弘图认定,要想把这三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工程做好,那就要不惜一切为国库增加创收。

高弘图首先想到的就是盐矿,放宽盐矿招标的年限,如此一来,哪些大矿主或许一开始有顾虑,只愿意招标个一年两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资本的积累,迟早能出现竞标十年八年的巨商,这样一来支撑三大工程的原始资本就能达成,也可以度过最开始一段时间内捉襟见肘的困境。

今上说这是寅吃卯粮确实不假,提前积累资本必然导致几年后税收萎缩,但是高弘图对天子很有信心,以今上捞钱的本事,他会让国库陷入困境?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关于土改这样牵扯全天下王公权贵利益的重量级大事,朱慈炯只对史可法一个人透露过,实在是牵扯太大朱慈炯自己都还没有准备好,所以知道的人自然越少越好。

至于土改之后能够产生的土-->>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