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大朝还是小朝,工程建设进度都属于必然汇报的项目之一,工部老生常谈的还是难处,财政部还是一如既往的哭穷,完全没有半点新意。

朱慈炯有时候是真的无比佩服这些大臣,同样一件事情,奏章里说、召见时说,朝会上还说,没完没了,以至于朱慈炯很是怀疑,如今的内阁是不是已经被他整成了提线木偶,要知道大明历代内阁可不是这样的啊,人家嘉靖、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天下照样被治理的井井有条,这说明内阁的体制是好的,只不过在明末被那群东林党玩党争生生玩废了。

等到群臣例行公事般的汇报结束以后,差不多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时辰,朱慈炯压住困顿的睡意道:“三大工程的重要性朕便不多做赘述了,内阁做好全盘统筹工作,财政部做细财政预算及工程款调拨,工部严把质量关,朕的大明尤其是这三大工程项目,绝不允许出现任何豆腐渣工程,朕可不希望因为贪渎以及质量问题最后被追责的官员之血染红承天门外的地面。”

群臣同声道:“臣等谨记陛下所言,必尽心尽责严控三大工程质量,造福苍生、泽被万世。”

“如此便好。”朱慈炯点头道:“那么便开始本次小朝的议题吧。”

不错,前面那长达近两个小时的废话,完全就是前奏,和今日议题完全没有关系……

每次朝会的议题,一般是朱慈炯下达内阁,然后内阁拟定章程以后在朝会上配合天子的意思开展,这种情况很常见,第二种是内阁拟定议题,呈报天子批阅,天子觉得可议,那么便议,如果觉得没有必要大张旗鼓拿到朝会上说,一般会召见内阁众臣御书房议事,最后一种出现的次数不多,但不是没有,就是朱慈炯在没有知会内阁的情况下,直接在朝会上宣布,比如前太子朱慈烺回京一事,比如战略大事……

议题又分两种性质,一种是公开性质,也就是可以拿到大朝会上议的事情,会有专门的史官记录朝会内容,以及天子及群臣的发言,并且大朝会就是一堵四面漏风的破布,任何事情大朝会上一公布,到不了晚上整个南京城关注的百姓都能知道,重要的议题第二天时政报必定会大肆报道,如果是新政改革,必然分析利弊,当然歌功颂德的必不可少,抨击的绝对没有,比如土改产生的舆论风潮,报社便是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另一种性质是隐秘性,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小朝,因为小朝时候朱慈炯不允许史官乃至起居注出现,所议的议题若是天下尽知,那么必定是当朝的十几二十来个官员所泄露,朱慈炯若是想追责,一查便知,与朝的官员没人愿意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开玩笑。

钱谦益站起躬身道:“礼部已将长公主下嫁一应事宜办妥,驸马府最迟本月底便可装饰一新……”

“钱卿做的不错。”朱慈炯赞了一句道:“朕可只有这么一个姐姐,婚嫁大事绝不容出半点差池,礼部筹办得宜未必有功,但若办的不好惹皇姐不愉,便是大过,钱卿可明白。”

“老臣明白。”钱谦益额上冷汗直冒:“皇室婚庆嫁娶乃礼部份内事,老臣身为礼部尚书自当尽心尽力,必让上皇、上后、陛下、公主满意。”

朱慈炯嗯了一声,没再多说,有些话点到即止便可,按照朱慈炯原本的意思,长平公主的婚事是打算安排在圣武四年十月举行的,只不过为了不让长姐徒留遗憾,故而延期到了圣武五年的五月十八,若是长平不知道父皇、母后尚在人间倒也罢了,可如今既已知道,若是不让父皇母后出场送嫁,徒留遗憾不说,长姐岂不是要对他心生不满,朱慈炯血亲没几个,可不打算让自己唯一的亲姐责怪他一辈子。

所以按照原本朱慈炯的打算,李自成在还有少许利用价值的情况下不会死这么快,崇祯帝后要想走到世人面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