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呢?”朱慈炯问道。

“回禀陛下,还有就是会试录取的进士人数,臣等觉得是否太多了一些?”史可法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句。

“何以见得?”

史可法正色道:“大明自立国以来,共举行会试加上恩科计一百零三次,获得进士出身的读书人共计两万五千一百人,折合而算,每次会试成为进士的举子大约在两百四十三人左右,陛下要将每次录取的进士人数提升至千人,臣等觉得实在是太多了一些……”

太多了……自然也就不值钱了,三年才两百四十三,平均每年才八十出头……录取一千,一年半一次,每年不过六百,很多吗?相比以往自然是多了很多,但相对官员的缺口数,朱慈炯觉得没准还少了……

“史卿也说了,大明三百年来录取的进士两万五千余,但参加会试的举子有十万余人,差不多四名举子当中取一人,之所以大明三百年才有十万举子参加会试的根本原因是读书人以及获得举人功名的太少,但现如今大明正在普及教育,二三十年内,朕不敢说让大明百姓都能成为读书人,但有信心让三四成甚至一半的百姓读书识礼,到了那个时候大明便会有几千万的百姓拥有参加科考的资格,每届录取一千都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何能更少,朕觉得一千人尚且太少才对。”

史可法被唬了一跳,一千人还少?要是再多的话,那岂不是举人遍地走进士烂大街了?

朱慈炯笑道:“其实科举改革,朕在拟定条文的时候也有考虑欠缺的地方,比如每届录取一千人这一点,朕觉得过于死板,应当按照参考举子的人数比例来决定最后录取的人数是多少,比如百中取十五,或是百中取二十皆可,相比往常百中取二十四五反倒是降低了录取率,诸位爱卿以为然否?”

当然不怎么样!众臣这下真被吓到了,往年每次会试尽管录取二三百人,但前来京师参加会试的举子说起来也不过千余人,现在呢?新学教育在大明境内遍地开花,用不了五年,这新学士子当中够资格参加会试的举子只怕上万甚至数完,这要是按比例录取,这得录取多少?一千两千还是五千!细思极恐啊!

高弘图果断起身道:“老臣以为,会试录取千人,差不多正可弥补如今的官员之缺,少则不足多则滥,因此老臣赞同取千人入仕之议。”

陈子壮:“臣附议。”

王永吉:“臣附议。”

……

史可法一脸尴尬……

朱慈炯干笑道:“既然诸卿无异议,那便暂且以取千人为准,往后再视情形酌情更改。”

群臣:“陛下英明……”

录取人数也好,缩短会试时间也罢,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学制变革以及考试类目、选官制度的变更!

按照科举惯例,科举一般分为四段,第一段院试一般在每年二月到四月举行,取中者便为生员也就是秀才,第二段为乡试,也可称之为府试或者省试,取中者为举人,头名为解元,第三段为会试,也可称之为春闱,顾名思义是在春天举办,由礼部官员主考,取中者为进士,第四段殿试,说白了就是排名次,黜落进士的可能性极低,之所以这么干,无非是帝王觉得让新进士认座师不妥,故而亲自上阵,取一到十名或一甲进士冠以‘天子门生’的雅号,比如张煌言,严格说起来就是天子门生,自然没有哪个官员敢当张煌言的座师,因为他的老师是圣武大帝!

科举千年以来主考的是经议、策论一类的道德文章,经典读的越透理解的越深刻,文章作的越好,那么只要科考没有猫腻的情况下,出人头地并非什么难事,一篇文章定出身尽管有些夸张,但基本也算得上旧式科举的一个缩影。

但因为新学的出现-->>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