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四拂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紫禁城巍峨又略显沧桑的宫城之上,奉天门外,大明三品以上官员在午门钟声响起之时,步履维艰的朝奉天门内蹒跚而行。

走在最前面的是内阁首辅魏藻德,乃是历史上因追赃助饷而惨死的大明最后一任首辅,年纪不过四十,在帝国风雨飘摇的最后关头被任命为首辅,可以说是被崇祯寄予厚望。

然而此刻的魏藻德却是一声不吭满脸阴郁的走在最前,心里却在盘算如何应付皇帝即将到来的苛责盘问。

这个首辅他实在是不愿意当的,如今的局势愈发恶化,大顺贼军十日前攻破宁武关后,李自成率主力马不停蹄的朝大同突进,如今只怕已陈兵大同城下,甚至大同重镇是否还在大明手中都不得而知。

前任首辅大学士陈演,顺应皇帝之意将他推上首辅的位子,实际上打的什么算盘,他又岂能不知!皇帝如今想要南迁,陈演不想担上失去宗庙的责任,也不想在如今闯贼连战连捷的时候背上失土之名,却想要他魏藻德来背这个黑锅,哼!想得美!

魏藻德现在最怕的就是皇帝召见和每日的朝会,几日前皇帝要调关宁铁骑进京,护卫京师抵抗闯贼,却被吴三桂之父吴襄要一百万两银子的开拔军费,偌大的帝国连一百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不说,崇祯居然号召文武官员皇亲国戚主动捐款,他捐了五百两银子,却被崇祯大骂,甚至最后掀翻了龙椅,到现在他一肚子的郁气还没地方发呢。

按照往常惯例,参加朝会的文武大臣进入奉天大殿,列好朝班以后,皇帝才会在响鞭声钟登上宝座,可今天却大异往常,崇祯皇帝早已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泛着寒意,冷冷的看向鱼贯而入的文武大臣。

“升朝。”当值太监见百官站定,立即扯开嗓子喊了一声。

崇祯的脸色越发显得苍白,与朱慈炯离京时比起来整个人看上去更加廋削了几分,不过气色虽差,目光却依旧锐利如鹰。

“十日前,李贼攻破宁武关,如今兵锋更是不知到了哪里,众位卿家可有破敌良策啊。”

百官默然不语。

崇祯眼中闪出一股怒气,道:“魏卿身为首辅,胸中想必早有韬略,不如说来听听?”

魏藻德心中哀叹,却不得不出列,道:“陛下但可宽心,李贼虽有大军五十万,然皆是些流民百姓组成的乌合之众,如今大同有兵十万宣府有兵十万,居庸关二十万,阳和等镇联合亦有二十万,加上京营禁军二十万,八十万雄兵足以抵挡流贼,李贼之所以兵锋甚锐,不过是因为攻克的关隘城池兵力太过薄弱罢了,如今即将面对驻兵十万的大同坚城,除了无功而返铩羽而归以外,别无他途矣。”

崇祯心里稍安,大同等边镇几十万雄兵,可说是他现在最大的底气,李贼虽然势大,但大军孤悬在外必难久持,想要突破数镇,进抵京师城下谈何容易。

“但李自成如今已是大明肘腋之患,不能尽数剿灭,又如何能让他彻底心安。”

“朕意亲往留都提调江南兵马,亲征豫陕,寻李贼主力决战,毕其功于一役,太子留守京师监国,众卿辅之,不知众卿以为如何。”

文武大臣皆面面相觑,崇祯想要南迁的风声,早在一个多月以前因李明睿的一封奏折就已经传的沸沸扬扬,只不过崇祯一直未曾正式提起,大臣们也乐的装傻,没想到今天终于还是从崇祯嘴里直接说了出来。

可能混到朝堂高官,谁又会是傻子,这南迁之议,他们私下勾连也已讨论了数次,最后的结论就是绝不可行,只要崇祯离开京师,那么留守京师的臣工,很有可能就会因为战略中心转移,导致京师失守,做了替死鬼不说,就算活下来也逃不掉致使宗庙沦陷贼手的责任,来日崇祯若真率重兵而回-->>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