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伯兄乃当世豪杰,形事何以如此畏首畏尾哉。”方光琛不以为然道:“满清建虏撮尔小国罢了,人口不过数十万何足道哉,又何来尾大不掉之说,借外兵平内寇不过权宜之计,一旦驱逐顺贼服我京师,就算他建虏想要赖着不走,凭他区区数万人马又如何与整个天下相抗,自取灭亡尔,届时虏贼饱掠一番,依在下看,就算吴兄你想留他,他们也未必肯留在四战之地,面对天下熊熊兵马吧。”

见吴三桂还是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方光琛顿足道:“长伯兄只要能驱逐顺贼,便是成就盖世功业,史家之言也定是褒过于贬,想当初李世民即位之初,面对突厥之颉利可汗尚能委曲求全,以金银财帛良家女子安其心,后世史书谁又不说唐太宗雄才大略,所以说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灭了顺贼安定天下!”

吴三桂脸上阴晴不定,借虏平寇事关重大,这决心又岂是那么容易下的。

四月初九,多尔衮亲率豫亲王多铎、武英郡王阿济格等重要将领,统满洲、蒙古八旗超过四分之三军力以及以三顺王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为首的全部汉军旗,共计十四万大军大举伐明!

此次满清伐明,多尔衮采用洪承畴的建议准备由蓟州、密云破边墙而入,另外派遣重臣巩阿岱前往山海关游说吴三桂。

永镇山海关,封平西王,世袭罔替!

令兵勇将巩阿岱好生送出关外后,吴三桂冷笑道:“满清好大的手笔,世袭罔替、裂土分茅,多尔衮其志不小啊。”

“人心不足蛇吞象。”方光琛嗤笑道:“区区弹丸之地妄图吞并中原,他也不怕胃口太大把自个给撑死。”

“延献兄现在还想让吴某借虏平寇否?”

“借!当然要借!”方光琛道:“李自成、多尔衮皆虎狼之辈,这巩阿岱不是说要以为大明君父复仇之名进兵关内吗?长伯正可顺水推舟,建虏乃是异族,有蒙元先例,如何会得天下人心,李自成追赃助饷亦失人心,这两个不得人心之辈战在一起,必是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届时长伯岂不是正可坐收渔利?”

“这……”吴三桂有些意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可恨那李贼不识大体,若有多尔衮一半见识……唉,不说也罢。”

紫禁城内李自成手中拿着一封奏章,脸色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昨天也就是四月初十,他得到唐通的加急奏报,得知吴三桂因为老父被逼饷之事降而复叛,很是责骂了刘宗敏一番,当即便派人去山海关安抚吴三桂,现在还不知道人到没到,却率先截获吴三桂发往南京的奏章。

奏章中对他李自成极尽辱骂之辞不说,更是表露出一副对明廷誓死效忠的耿耿忠心,直言与大顺绝不共存,只要南京方面一声令下,他吴三桂就放弃宁锦防线,率领数万关宁铁骑入关驱逐大顺,恢复神京,甚至要将他李自成擒获之后,凌迟处死以复君父之仇……简直孰可忍孰也不能忍啊。

一封不过数百字的奏章,李自成前前后后读了不下十遍,当真是越读越是气愤,数万关宁铁骑,这吴三桂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山海关加上守卒辅兵在内不过区区三四万兵马,吴三桂真要有数万铁骑,他李自成又岂会轻易杀到北京城下,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如此狂妄之辈,若是不给他点教训,岂不是让以为大顺无人!

这一刻李自成终于下定决心进军山海关讨伐吴三桂之不臣!

四月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率领大顺军十余万号称二十万进兵山海关。

山海关北枕叠嶂,南襟大海,乃是东北进入华北的陆路咽喉,关墙之险绝对称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黄台吉的雄才大略,都只能望关心叹,最终抱憾而终。

李自成并不关心关外满清兵雄势-->>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