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弘图道:“臣等只是觉得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如果此时仓促与清廷死战,只怕于大明无益,是以才想与清廷议和,南北分治永为兄弟之邦。”

朱慈炯差点没被这个死脑筋给气晕过去:“南北分治还永为兄弟之邦,朕可不是赵构,只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最后被蒙元铁蹄踏碎山河,社稷沦入异族之手,百姓如同猪狗一般被蛮夷奴役百年,朕要的是平定流寇驱逐鞑虏复朕祖宗陵寝,要的是大明国泰民安江山万年!”

“和议之论从此休提,再有妄言和议者以叛国通敌罪论处!”朱慈炯喝道:“诸位臣工或许会以为朕不自量力甚至刚愎自用,但是朕要告诉你们,朕虽年幼,但并非深宫无知天子,对于天下大势之了解,未必会少于诸位爱卿,你们一厢情愿的想要和议,想要南北共治,你们知道清廷的意思吗?”

“清廷摄政王多尔衮素有枭雄之志,一统天下之心早已是昭然若揭,李自成之顺入京前后不过四十余天,流寇本性不改,便使百姓怨声载道,恨不得生啖其肉,这才使得山海关之败后,军心民心迅速瓦解,退回北京不过数日便匆匆西逃,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他失了天下民心,他很清楚即便留在北京死守,最终的结局只会是城破人亡,因为没有百姓支持的军队就算再强也是无根之萍,如果他入主北京之后能安抚百姓,激起同仇敌骇之心,多尔衮能那么快占据北京吗?就算他占了敢留下来吗?恐怕最多让北京经历一场浩劫,掳掠大量人口之后就得灰溜溜的退出山海关去。”

“据朕得到的可靠消息,清廷英亲王阿济格,也就是多尔衮的亲哥哥,在清军占领北京后便建议多尔衮屠杀百姓抢掠民财,甚至建议将北京付之一炬,但是多尔衮并没有接受,而是让‘官任原职,民服其业’,并决定将清廷之都由沈阳迁往北京,现在更是大肆征讨流贼,为的难道真是为先皇复仇?”

“简直荒谬无稽,他不过是想稳定京畿之地,先能得一寸便得一寸,能得一尺就占一尺,一旦站稳脚跟,必会大肆举兵征我大明,李自成是流寇不足为虑,但多尔衮是雄主,他才是大明肘腋之患,按朕之预测,时间绝不会超过半年!你们想偏安想和清廷虚与委蛇,不过正中清廷之下怀罢了。”

“虏酋黄台吉也曾说过,若是清国有一天能突破山海关,进而攻破北京的话,就一定要在北京站稳脚跟,以图进取,他要进取什么?天下!朕说这些,你们还想偏安,坐等清军南下吗?然后当那亡国之臣,奴颜婢膝的恭顺之民吗!”

满朝大臣呐呐无言,不过大多都认为小皇帝危言耸听,满清不过数十万人口,想吞下人口万万的大明,可能吗?

史可法心里叹了口气道:“老臣这就督促各镇整练兵马,以防清军南下。”

朱慈炯笑道:“各镇兵马乃我大明震慑蛮夷,平定天下之根本,各镇将领亦为国之栋梁柱石,对他们朕自当亲加抚慰,委以重任,授予高爵,朕决意加封宁南伯左良玉为南宁侯挂平贼大将军印,总兵高杰为兴平伯挂平寇将军印,总兵刘泽清为东平侯挂荡寇将军印,总兵刘良佐为广昌侯挂征虏将军印,总兵黄得功为靖北侯挂平虏将军印,以上五镇皆荫一子为锦衣卫正千户,传朕旨意,命五镇携亲军家将火速入京,参加十五日大朝,朕还要亲自阅兵耳提面命,授予五镇御敌方略。”

朱慈炯一口气封了五人为侯,并上五镇带兵入京,看起来颇有重用武臣之意,然现在可不是太平时节,武臣得以重用并不值得奇怪,所以众大臣心里虽多少有点不舒服,还是山呼道:“臣等遵旨。”

七月初三的小朝会,朱慈炯突然间的强势表现惊住了诸多大臣,一改往日里在群臣眼中那副不谙世事的深宫天子形象,即便后来朝会又谈论了一些其它琐事,朱慈炯又恢复到-->>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