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举办招商会,吸引大批苏浙商人赴鲁并达成多项多种合作协议的消息被新成立的商部报给了慈禧。

在充满了水果香味的寝殿里,慈禧将折子看了两遍。援笔想批示点什么,最终只是写了三个字:知道了。

不能否认,慈禧随意写下的这三个字笔力遒劲,间架合理,堪称书法精品。不过,诸事烦神的太后老佛爷却没有心情去欣赏自己的字迹。

最近一年里山东的消息很多,慈禧也一如既往地加以留意。自第五镇成立以来,关于山东,关于龙谦的各种消息就铺天盖地。

绝大多数都是上奏龙谦不法行为的:私结外邦,大肆购买军火扩充实力;剪辩易服,藐视祖制,居心叵测;吞并巡防营,将其整编为自己的私军;拉拢山东官吏,架空上峰,图谋甚大……甚至有说龙谦与革命党秘密勾结。

也有为龙谦请功摆好的,比如奕劻就多次说龙谦实心任事,不负圣恩。湖光的张之洞也对山东实业的兴起赞不绝口。还有赞扬龙谦在山东兴办教育成效显著的,不过。这类表扬的折子不多。

能够将折子递到慈禧御案前的,都是相当一级的大臣。她所御览并连看两遍的,是山东巡抚杨士骧就山东招商会的奏报,在这份奏报中,杨士骧罗列了龙谦的种种不法迹象,建议朝廷采取剥夺其军权,将其调出山东,最好将其安排在户部或者商部任职。

调龙谦来京?慈禧陷入了沉思。

山东确确实实在发生着巨变。这个慈禧一清二楚。要将山东这几年的变化讲清楚,慈禧在梳理了一阵思路后觉得不是件容易的事。

先说剿匪。山东的响马是出了名的,连纵横关东,根本不将官府放在眼里的关东胡子也算是山东响马的余脉。当初赵舒翘的小妾就被山东的响马绑了票,案子甚至惊动了朝廷……想到死于个庚子年的赵舒翘,慈禧莫名地一阵心悸。赵舒翘其实是被洋人联手逼死的!那是个能干的汉臣,对自己也算忠心耿耿,主张武力对抗洋人也算不得错。可是仗打输了,总得哄着洋人啊。其实,冤死的也不止他赵展如一人……慈禧想到了庚子年的那场大乱。不由得就想到了自己逃难路上的恓惶。跟着就想到了龙谦。她忽然觉得自己真是老了,标志就是总是喜欢回忆过去的人的事。

但周馥硬是敢奏报山东已经剿灭了成股的响马!起初不太信,但年初铁良陪奕劻视察第五镇后回来说,山东剿匪成绩巨大确是事实。不敢说成股的响马全部剿灭。但著名的匪患的确消除了。他借视察驻扎各地的第五镇部队。顺便询问了当地的治安情况,市面上很太平,行脚客商从南到北。一路通行无阻。另一个证明来自洋人,英国公使和德国公使都对外务部赞扬过山东的治安。洋人们总想往内地跑,又怕死,山东剿灭匪患,对于洋人当然是喜讯。

周馥是文人,剿匪的成绩当然要记在龙谦的头上。为此,朝廷曾行文各省,要求他们以山东为榜样,克期剿灭境内的匪患。

再说财政,慈禧倒不理会山东清理厘金,整顿税务等事务。她记住的是山东是唯一主动要求多向朝廷解款的省份。一年多交户部好几百万银子!在慈禧眼里,这份功劳可比剿匪大多了。马关条约,庚子赔款,财政问题向山一样压在朝廷肩上,也就是压在自己肩上。都知道伸手朝朝廷要钱,不晓得有多少人在骂户部,但谁能主动向朝廷解款?只有山东!当初周馥给自己的折子可是明明白白地讲明了这是龙谦的建议!当初派周馥去主政山东,很多人反对。但慈禧觉得自己选对了人。龙谦知道为朝廷解忧是他不忘自己对他的简拔之恩,但周馥不掩人之功更是君子之风。后来两江总督出缺,多少人在争,自己硬是点了周馥,和他这份折子有很大的关系。

龙谦编练新军也不含糊。铁良-->>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