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经常怀自己是不是过于软弱,在战乱之世,生存才是王道。为了生存,就只有不择手段。这是张献忠从小就告诫他的。

  可看到辜的百姓死于自命义军的大西军手之时,李定国宁愿张献忠没有收养自己,宁愿饿死或者冻死也不愿日夜受到良心责备。

  刺杀崇祯失败,失去所有手下之时,李定国有点庆幸。不是庆幸自己的逃脱,而是庆幸自己终于不用做些违背良心的事。在南京潜伏的日子里,是李定国感觉最为舒适的日子,忧虑。每日进货卖米,自给自足,乐在逍遥。

  在张献忠辖区内,这种生活是不可能达到的。

  同时,也明白,崇祯这个皇帝变了,翻天覆地的变了。从南京百姓生活可以管窥豹,个个神采飞扬,热于国事;南京地官员奉公守法,做生意的只要按时交税,便从不扰民;南京的士兵个个精神抖擞气昂昂,不论其战斗力,单论其忠心程度,与以前的明军相比,简直是个天个地。

  所有的这切,皆是崇祯带来地。在百姓的心,崇祯皇上是个神,给他们带来希望的神。只要跟着皇上上,好日子就不远了。这种信念看似虚飘渺,可却是以南京辐源,放射性的向周围辐射,徐州、江北江南,两广,山东,西蜀………所到之处,百姓守法,官兵自律。

  开荒。这是个很普通地说法。可在战事频繁地地区里。要想开荒谈何容易。是要安全。二是要人。张献忠经营生。只以抢劫掠夺为主。所开地荒田少得可怜。可在朝廷地管辖到地地方。荒地成了最为抢手地东西。

  只要流民登记在册。便可在指定地放开荒种田。朝廷还出钱出力帮你建好房子。让你安心住下慢慢地开荒。开出十亩地。上交亩给朝廷。九亩地就是你地私产;没有粮种。朝廷给你发放。收种百斤。上交十斤。余下地就是你地私粮。

  如此优惠地政策。使得大量地流民涌入南京各地。于是。到处都是开荒热。任谁怎到路上皆是热火朝天地劳动场面。大家都会认为回到了太平盛世。如果忽略战争地话。

  确切地说。相对于西蜀地生活条件。南京各地地确算得上太平万世。只要安心开荒种田就可以了。打仗地事就交给摆到皇上吧。如果要征兵地话。只要家有多余男丁。就会立即响应。李定国知道这种应征入伍老百姓都是自愿地。而不是张献忠地强拉壮丁。不仅是因为当兵地待遇高。而且是因为能当上兵。那是种荣耀。

  初时。李定国觉得这些老百姓当真是愚蠢之极。当兵。那是可是死亡地代名词。死了也不过十多两银子厚葬费。何来荣耀说。后来。李定国发现自己才是错。而且错得很离谱。当兵。确实是种荣耀!

  朝廷征兵制度是精兵。通过淘汰来挑选精兵。凡是通不过测试地。都不能为兵;通过测试却熬不住训练地。都不能为兵;通过训练却学不会字地。都不能为兵。也就是说。当上兵地人。皆是精壮识字之人。识字。那可是秀才公才会地本事。如今给当兵地精老大地学会。还会算帐记事。对老百姓而言。这地地确确是种荣耀。

  李定国见过这样的士兵,个个雄纠

  昂,孔武有力之余而且训练有度,比之张献忠的精是少了战场上的气势。

  这种士兵只要经过两场见血战争,必定成为虎狼之师。

  由此观之,大明,在崇祯的带领下,迟早会重掌乾坤。

  不管张献忠李自成,又或是满清倭寇,都不是大明的对手。

  李岩,曾经是大顺李自成麾下军师,智勇双全之人。如今投靠朝廷,崇祯更是如虎添翼。

  于是,李定国决定找李岩谈谈。谈谈他的转变,谈谈他的理想,也许-->>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