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三镇 第8章 魏州东巷初相识(1/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唐朝为了笼络河北降将,任命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赐姓名李宝臣,统恒、赵、深、定、易五州,不久增领冀州,驻恒州(今河北正定)。史书称其:马五千,歩卒五万,财用丰衍,益招来亡命,雄冠山东。

李宝臣勇冠河朔诸帅,有其历史原因。他的身边聚集着很多安史旧部,包括张献诚、张孝忠等将领,这些人不仅地位崇高,而且能征善战;此外,归降的蕃将所率领的马军也成了成德军事力量的核心。成德气俗浑厚,果于战耕,深州驻扎永宁军,冀州产健马,下者日驰二百里,所以兵常当天下。李宝臣对成德地区的苦心经营,诸如战后免役、鼓励农耕等恢复经济之举措,也深得民心。成德一时风光无二。

时有部将进言:成德田广粮丰,兵强马壮,将士骁勇善战,勇冠河朔,何不南图?田氏老谋深算,一旦崛起势成劲敌,必成后患。李宝臣何尝未想过?但他心中忌惮,这安史之祸可是前车之鉴。他也希望有人作乱,却又不希望自己做了出头鸟。若不行动,则北与幽州、南与魏博势必长久纠缠不休;然一旦事成,自己无疑又成了朝廷重点打击的对象。他思虑再三,终究不敢轻举妄动。

李宝正见此,自荐前往魏博打探。从德州南下魏州、潞州等地,将所到之处探了个七七八八。回途中救下左清后,他便匆匆赶回恒州,向兄长李宝臣汇报所探详情。李宝臣闻听,心中动摇,欲发兵与成德接壤处的瀛洲、德州。

老将张献诚谏言:“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李怀仙虽是旧交,颇有交情,但他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一旦他为利所动,举兵南图,我们两面对敌,势必被动。以我之见,朝廷此时不罚反赏,只因朝局初定,且河朔三镇互为犄角,力量不可小觑。如今互相杀伐削弱自己力量,则祸之不远矣。唇寒齿亡,正是此理!”

李宝臣之子李维岳,年过二十,血气方刚,闻听张献诚之言,道:“张将军何须畏首畏尾?我成德又不是田间的稻草人,徒以虚表唬人。除掉魏博,照样可与朝廷分庭对抗,又何需假借人手?”

张献诚也不争辩,黄毛小儿逞强斗狠、逞匹夫之勇,不能远谋,何必与他见识?他扭头看向李宝臣,等藩帅定夺。

李宝臣道:“吾儿不得无理。张将军所言不无道理。凡事三思、权衡利弊,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李维岳着急道:“父亲,眼下良机,一旦错失可就难再有了!”

李宝正道:“魏博兵员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可他们正加紧整修兵甲,强征纳税,如此下去,数月后形势就会大不相同。田承嗣向来老谋深算、心机颇深,手下良将众多,单是长子田维,身为魏州刺史,已不可小觑,再有次子田朝与侄子田悦,英勇彪悍,万人难敌。若此刻我们一举拿下魏博,且能斩草除根,尚可;若不能一举成功,则后患无穷。张将军所言不无道理,冤家宜结,盟友难觅。与他们修好,我们各占一方且又唇齿相依,共谋长远。这总要好过朝廷单单视我等为喉中鲠刺。”

张献诚等老将点头赞同,李宝臣看在眼里,当下已有了主意,道:“攻伐并非上策。伤敌一万,自损八千,与谁都没有好处。不如,我们静观其变,伺机而行。”

李维岳见状,道:“父亲,一旦机会失去,再等就……”

李宝臣挥手制止:“战乱不止,民生凋敝。军中厌战情绪并无减少,此事暂且如此吧。”

不久,探马来报,两镇交界处魏博增设衙兵镇守。相继,又传来朝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的消息。李宝臣意料之中,并不感到惊讶。安史之乱中田承嗣所为,他岂能不知?田氏并非寻常人物,所幸自己并未冒然出手。随后,他命李宝正备足贺礼前去魏博恭贺,一边试探魏博可有结盟意向。

李宝正遂带了左清等-->>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