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目光回到朱慈炯身上道:“那么文官乱政以致吏治腐败又有何解?”

朱慈炯笑道:“去年年底儿臣命黄得功之神武军和林森所率之逐日军北伐,历经数月驱逐满清,也正是前后大小数战让朝中百官意识到大明新军的强悍战力,原本对北伐持有悲观态度的官员也转变态度纷纷请旨督师,他们想要督师的原因明面上是说武将领兵,一旦势大必难再制,实际上无非就是看新军战力不俗,想要借军功获取政绩作为以后向上攀爬的政治资本,对此儿臣回了内阁一句话,父皇可知是何言?”

“何言?”

儿臣对史可法直言道:“‘武将祸乱祸害一隅,文臣乱政社稷必危’!”

洪承畴心里震撼,天子对内阁说出这番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满天下的文臣已经成为朱慈炯的防范对象,甚至不惜让武官做大,哪怕最后发展到割土封疆的地步也不愿意让文臣去钳制武将,因为在朱慈炯的眼里,文官的危害要远远高出武将,看来在圣武皇帝的朝中做官,那些往日的同僚们只能只求多福了。

“儿臣还说了,秦之李斯、汉之王莽、唐时牛李党争、宋时新旧之争皆对其朝亡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是儿臣心里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口,那就是若是大明亡了,东林党就是大明亡国的罪魁!”

崇祯沉叹道:“为父做了十七年皇帝,最大的错误便是轻信了东林,悔之晚矣啊。”

朱慈炯笑道:“肃清吏治乃亘古之难题,光靠杀戮难治其根,儿臣以为要想吏治清明,首先要有一个能够监督百官的职权机构,然后再设立有司监督此机构,相互监督互不统属,另外就是发展民间力量监督官员,内廷受理民间参劾官员之诉状,内廷与外朝历来不合,想必不会替外朝臣子多加遮掩。”

“你说的是锦衣卫、东厂还有你那个举告鼓制度吧。”

“启禀父皇,儿臣已让内阁着手废除锦衣卫,自此往后锦衣卫将不复存在。”

崇祯桀然一惊,难怪内阁召集天下锦衣卫来南京却又不许入城,原来是要裁撤锦衣卫,真是好大的魄力。

“儿臣所说的监督机构如今已然成立,便是将刑部拆分以后独立出来的检察部,检察部主要负责的便是监督查实官员贪赃枉法事,过一段时间儿臣准备再成立专门的点检司,主要负责监督检察部门执法是否存在渎职行为,监督点检司的职权机构就交由司礼监负责,至于百姓往日里递交诉状却投告无门的情况时有发生,故而各地检察机构、法院、公安部门乃至各级衙门都有受理的权利,若是拒告则视为渎职!”

崇祯再次点头,却没有说话,检察部、点检司和司礼监三个部门最后是否能像朱慈炯设想的那样做到环环相扣,有效制止官员贪渎,一切还有待时间去验证,现在就说有效未免言之过早。

“儿臣所言大明症状之三乃是武将贪生怕死,吃空饷喝兵血司空见惯,想要有所改变必须从根子上做起,军队的根是什么?是兵!只有让军队当中的兵忠于的对象是大明是皇帝而不是所在军伍的将军,那么武将祸国的可能性就会降到最低!”

“你是如何做的?”崇祯问道。

“首先儿臣绝不允许军中将领募养家丁,大明每岁花费巨额银子养的兵最后成为将领的私军岂非可笑至极?所以只要儿臣得知那位将领蓄养私兵定然严惩不殆!当然只要军衔达到将军一级,儿臣允许将领拥有十人到百人范围内的亲兵护卫安全,一旦过线则视其为图谋不轨,根据超出人数视定其罪责大小。”

“其次在新兵当中要加强爱国忠君思想教育,思想不过关就不能成为军队当中的一员,定期抽查定期考核,若军伍当中抽查时候发现忠君爱国思想不合格之兵,便要追究其上一级将领的责任。”>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