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炯当初实行军功军田制,为的是让流民中的精壮自愿参军,当时他的筹码不多,留给他的时间更少,只能开出这种近乎空头支票一样的承诺,来刺激流民参军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让新军战士看到希望,从此更加刻苦的去训练,完成由百姓到军人的本质蜕变,从而让新军具备强悍的战斗力。

但实际上,大明八支野战军,总编制如今超过三十万,但其中真正拥有军田申领资格的只有不到七万,也就是一开始,朱慈炯在八卦洲兵营征兵的那一批,至于后来的四镇降兵乃至黄得功的嫡属两万部队,加上国内平定战争开始以后,才入军的军人,是没有直接享受军田的资格的,而这一部分军人在军队起码有二十七八万。

他们想要获得军田的唯一方式只有军功!

因为国内平定战争结束,圣武元年年底核算军功以后,三十几万新军基本上每一个军人的名下都有军田,但拥有二十五亩以上军田的列兵连一万都不到,拥有二十亩到二十五亩的差不多有四万,而基数最大的还是核算军功之后,转化出来的军田,差不多一亩到五亩,拥有者超过二十万以上!

但不管拥有多少军田,最后申报认领的不过五六千人,这些申报认领的军人有最大的两个共同点,一是名下的军田超过二十亩,基本都是八卦洲上参军的那一批新军,另一个共同点就是有家室。

其实这也是废话,没有家室的军人去认领军田,领了也没人种,而不认领的话,军部会根据其名下的军田数进行补贴,每亩每月三钱银子,一年三两六钱,如果名下有二十亩军田,那么每年光是军田带来的收入差不多有四五十两,这比起军饷也差不了多少了,与其领了荒废,更多的军人自然更愿意获取既得利益,并且这种现象,很可能一直持续到退役为止。

还有一种是因为名下军田太少,现在军田分配的地域主要集中在河南,试想一下,你名下只有三五亩军田,就算分配了又能怎样,等以后再有机会换取军田,所分配的地域肯定不可能与第一次分配的地方毗邻,要想集中播种,就只能换田,麻烦且不说,还未必能换的到,别人总不可能把自己连在一起的土地换给你,让自己的分散吧。

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军功军田制存在很大的弊端,甚至有可能上亿亩的土地,在五十年内收不到半分田税,实际上,朱慈炯至今为止,分出去的军田还不到三十万亩,一个寻常县就足以容纳,至于为此支出的补偿银,每年也就六七百万两银子,加上军饷,一千三四百万而已,与军火消耗比起来,也就那么回事。

史可法的建议其实很不错,毕竟辽东三省不像大明腹地,只要有足够的公安部队就足以维持治安,驻军不驻军根本无所谓,而辽东三省毕竟在关外,那里群狼环伺,没有强大的驻军震慑,百姓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啃的连骨头都不剩。

所以史可法提议让如今没有申领军田的战士,整编两军甚至三军前往关外,如果申领军田就直接就地划分,以关外的土地面积,不要说八九万,就是百万战士的军田都能轻松安置出去。

而且安置以后,驻军还可以落户,退役之后也可以就地生根,还间接解决了一部分移民问题。

关外嘛,多少年大明都没实际收到过税收了,之所以说实际是因为,就算是收到也直接被边镇驻军直接扣留了,当然还远远不够,不够的部分当然还是政府进行补贴,每年消耗的银子起码超过往年税收的四成以上!

所以在史可法的眼里,关外即便已经收回来了,但潜意识里面还没有将之认定为大明的领土,如果军队介入,这样一块地盘,既能解决耕田,又能解决移民,然后顺带着还能把军田这块史可法认为大明财政最大的负担给消灭掉,简直就是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驻-->>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