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内阁制度,基本可以算是皇帝指派递进制,说起来也简单,皇帝看你顺眼、能力不错、资历足够等等方面都还算合格,并且满足了入阁的条件,就有可能将官员提拔入阁。

这条件大致有两个,一个是硬性的,就是必须出身翰林院的庶吉士,比如张煌言中了状元以后,朱慈炯尽管已经为其安排好了将来的路,但还是要让其先去翰林院供职个一年半载,目的不是为了让张煌言入阁,而是给张煌言一个入阁的希望,毕竟入阁进入权力中枢可是有明一代所有官员集体奋斗的目标,张煌言若是连入阁的希望都没有,难免会被别人看轻,办起事来消极怠工可就非朱慈炯之所愿了。

有明一代那么多阁臣,是否有非翰林而入阁的官员存在,朱慈炯并不是很清楚,但想来即便有也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不值得作为参考标准。

第二点就是政绩,政绩的概念比较笼统,皇帝看得上你,你就算没政绩也能芝麻变成西瓜,凭空生出无数政绩,反之,皇帝看你不爽,你就算政绩惊天动地也是屁用没有,圣武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原刑部尚书解学龙,这个老家伙用好听一点话说是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用难听一点的话说就是死板顽固、食古不化……

内阁走了两人以后,解学龙的资历原本二陈要强的多,史可法举荐的也是解学龙和陈邦彦,不过最终朱慈炯将解学龙换成了陈子壮,原因没别的,内阁一个高弘图就够朱慈炯头疼的了,再来一个喜欢抬杠的解学龙,朱慈炯还活不活了?

这就是内阁举荐皇帝指派制度,一般情况下皇帝不太可能会反驳内阁大臣举荐的人选,已经有了那么一丝后世民主制度的风采,至于递进制则更简单,首辅退了次辅递进成首辅,三辅变次辅,四辅成三辅……

就好像当年高拱受首辅徐阶引荐入阁,干掉前面几个成为次辅,最后干掉徐阶成了首辅,张居正成为高拱的次辅,最终一顿猛弹,将高拱撵回老家,得以走上仕途巅峰一样。

这递进制纯粹比的是资历,皇帝一般情况下不会干涉,而圣武朝则是朱慈炯没得干涉。

史可法在历史上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但在执政能力上面却饱受诟病,朱慈炯一开始的打算只是让史可法在首辅的位置上坐上一年半载完成一个过渡,没想到的是史可法或许政治智慧一般,但办事能力还算符合他的心意,尤其是在被刺之后表现出的狠辣,更是让朱慈炯相当满意。

当然最重要的是史可法脑子没有僵化,好歹还知道变通,朱慈炯以极其强硬的姿态或改或废了那么多祖制,史可法在其中斡旋开解可算是功不可没,若是解学龙做首辅这个位置,朱慈炯若是还想这么干,哪怕最后强行推动,只怕最后也只能是将解学龙开革回家了事。

但这并非是说史可法贪栈权位或是没有原则,恰恰相反,史可法身上有一股绝大多数儒家文臣没有的果敢,当权者一是为了掌控更大的权柄,第二则是为了身后之名,所谓‘生晋太傅,死谥文正’,就是这个道理,史可法以四十岁出头的年纪便做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这在大明历代都不多见,只要按部就班的干下去,晋升太傅几乎没有任何难度。

因此史可法身为儒家臣子,这辈子唯一的追求便只剩下死了以后能不能被谥‘文正’了,但死了以后谥文正的难度比活着时候晋太傅难度高了不知道多少倍,古往今来,位极人臣甚至权控一朝的大官不知凡几,但死了以后有几个谥文正的?

说白了,活着的时候你狠你说了算,牛到皇帝都要看脸色不敢轻易得罪的地步,可死了以后呢?终归还是活人说了算,本朝的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权倾朝野,李太后甚至以皇位威胁万历听张居正的话,最后张居正一死,铁三角缺了一角,然后没两年全族被清算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张-->>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