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现在史可法为天子龙首是瞻,只要不违背圣人大义,史可法甚至决心跟随天子一条道走到黑!

现在今上说内阁是不是人手少了,史可法自己便考虑过这个问题,高弘图、姜曰广,两位眉毛胡子都白了,沉重的内阁事务处理起来已经不是那么的得心应手,光靠他与二陈处理如山一般的政务已经多多少少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这个时候让大臣入阁,其实也算正当时,一来可以减轻史可法等人的压力,二来可以让新入阁的大臣熟悉政务,一旦高、姜二老致仕,便可顺利接过担子,不至于造成脱节。

若是换做一年前,史可法多半会推荐解学龙和钱谦益入阁,不过解学龙已经被天子否决,自然排除在外,钱谦益身为礼部尚书又是原南都的实权重臣,资历方面完全足够,只可惜年纪比高弘图和姜曰广还大,最多一两年便要告别政坛,选他入阁显然不符合如今的朝堂形势。

史可法端正身体道:“臣有三位人选,可举荐入阁。”

“哪三位,史卿不妨直言。”

“一位是右佥都御史王永吉,另一位是礼部右侍郎余煌,第三位是吏部右侍郎侯峒曾……”

朱慈炯默然,史可法举荐的这三人年纪都在五十上下,可谓正当时,历史上侯峒曾倒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忠臣,清军南下以后,率领百姓死守嘉定十余日,最后城破投水自尽殉国……

明末历史上如侯峒曾这样殉国死难的忠臣不在少数,只不过变节的更多,因此这些忠臣原本的光芒差不多也被掩盖住了,好在朱慈炯有过现代经历,还算熟悉明末那一段历史,史可法提到侯峒曾,朱慈炯就不由想到了倪元璐,北京城破之际散尽家财招募死士力抗清兵,最后兵败自缢,乃是北京城破以后,极少数的选择殉国的重臣之一。

可惜倪元璐在弘光朝的时候被追谥‘文正’,那是有明一代的四位文正公之一,真正的名垂青史、万代流芳,只不过朱慈炯继位以后,前前后后追谥了十几位大臣,文正公却只追了一个方孝孺,实在是方孝孺太狠,不追文正,朱慈炯感觉过意不去,何况这本是福王做过的事,他也算借此还了福王一板凳的歉意,当然福王自己肯定是不知道的……

而倪元璐最终被追谥‘文成’,这可是仅次于‘文正’的美谥,足以对得起倪元璐的忠义之名了,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朱慈炯不想大明文官的最高谥号如同后世清朝时候那么泛滥,有清一代,国祚和大明差相仿佛,可谥文正的官员足足是大明的一倍,平均三十几年一个,相当不值钱……

至于王永吉,朱慈炯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家伙朝野风评极佳,且深受皇恩,如果不是赶上明清交替,没准就是一代名臣,只可叹这家伙在明亡以后投降了满清,最后在清廷混的还不错,官拜吏部尚书,加衔太子太保、国史院大学士……

余煌,朱慈炯对他的印象只记得是天启年间的一个状元,他登基以后,官场洗牌,被史可法举荐入仕,不过此人一向低调,在朝里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史可法举荐这三人入阁,朱慈炯倒是没有异议,不管是如侯峒曾这样明亡甘愿殉国的忠臣还是如王永吉这号最终变节的贰臣,朱慈炯都不在意,否则这圣武朝第一个被驱逐的也是钱谦益,王铎更不可能成为内阁第一届成员之一。

历史没有如果,既然大明在他的手里已经起死回生,这些历史上变节之臣也没了迎奉新主的机会,只要实心办事,朱慈炯完全可以将脑海里的不佳印象全部祛除,反之若是一心只知道以权谋私、结党营私什么的,那自然是新账旧忆一起算,不打的永世不得翻身都不算完。

“史卿身为内阁首辅,举荐大臣入阁协理政务也是应有之意。”朱慈炯笑着说道:“这三人年纪、资历也没有什么可让朕指摘的地方,-->>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